目前,中国军队的国产四代机包括歼-10系列、歼-11系列、歼-15系列和歼-16等多款先进机型,这些战机已经在不同战术环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除了这些现役战机,中国还曾经开发过一款名为“歼-11D”的战机,虽然这款战机在多个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潜力,但由于种种原因,它未能最终进入中国空军的常规装备序列。
关于歼-11D,许多专家指出,这款战机在设计上融入了歼-20的一些先进技术,若能投入使用,其性能不仅可以超越歼-16,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对标俄罗斯的苏-35战机。因此,歼-11D本身具备非常强劲的空战能力,然而,这款战机为何未能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之一呢?
从本质上来说,歼-11D实际上是对歼-11系列的一次全面升级。最初的歼-11A几乎完全依据苏-27的设计理念进行仿制,作为典型的“白板四代机”,其电子系统和航电设备较为落后,甚至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服役的美国F-15C/D型战机竞争。随着中国逐渐掌握歼-11A的生产技术并实现了全面国产化,歼-11A的生产逐渐结束,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先进的歼-11B型战机。
歼-11B在雷达和航电系统方面有了显著提升,极大增强了其态势感知能力,然而,尽管如此,其雷达和航电系统仍未达到国际最前沿水平。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,许多新一代雷达系统的技术很可能在几年内就会过时,因此歼-11B被视为“过渡型战机”,标志着中国空军进入更为先进战机的生产阶段。因此,沈飞开始着手对歼-11B进行深度改进,最终推出了歼-11D这一新型号。
据国内外专家分析,歼-11D的主要升级集中在航电系统,尤其是在雷达技术方面。预计,歼-11D的电子系统将采用与歼-20相似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,这使得歼-11D被称为“歼-11的外形与歼-20的内部技术”结合体。如果歼-11D投入使用,它将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,继承苏-27的卓越机动性,并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,可以与同类的四代机展开激烈竞争。
然而,尽管歼-11D具备卓越的空战潜力,它未能最终进入服役的原因之一,是它的“尴尬定位”:作为一款“纯空优战机”。目前,中国军队已经装备了多款空优战机,如歼-11系列、歼-20等,主要任务是确保空中优势。而歼-11D的设计几乎完全集中在提升空战性能,忽略了其他作战需求的多样性。
相比之下,歼-16战机不仅具备出色的空战能力,还能够执行对地打击等多种任务,形成了与歼-20的差异化竞争。虽然歼-20在空战中表现极为优秀,但歼-16的多用途能力,尤其是其空对地打击能力,弥补了歼-20的不足,而歼-11D在这一点上的欠缺使得其在与歼-20的对比中没有展现出显著优势。尽管歼-11D的空战能力十分出色,但作为四代机,它的综合作战能力仍难以与五代机相抗衡。
此外,尽管有“歼-11的外形,歼-20的内在”这一说法,歼-11D依然没有隐身特性,这使得它在与隐身战机如歼-20的对抗中处于劣势。隐身技术是五代机的标志性特点,歼-20凭借其低雷达散射截面(RCS)实现了隐身,使得敌方雷达几乎无法捕捉到它。因此,即便歼-11D拥有强大的空战能力,也难以在面对隐形敌机时占据优势。
尽管歼-11D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进行了隐身化改进,但由于其设计并未充分考虑隐身需求,因此其改进空间较为有限。在与五代机的对抗中,歼-11D未能展现出足够的竞争力。更重要的是,歼-11D不像歼-16那样具备多用途能力。如果要大幅提升其对地打击能力,改装难度将非常大,因为苏-27本身就专注于空优任务,机体结构较为脆弱,难以支持复杂的对地打击任务。而歼-11B及其后续版本虽然在航电和雷达技术上进行了提升,但在机体设计上并没有根本性变化。因此,要对歼-11进行全面升级,不仅需要更新航电系统,还需对机体进行大幅改进,这与歼-16的设计理念极为相似。
随着歼-20的服役,歼-11D的研发逐渐停滞,最终该项目被取消。在现代空军中,四代机之所以能够在五代机逐步服役后继续发挥作用,主要依赖于其出色的多用途能力和较大的作战体量。为了提高隐身性能,歼-20采用了内置弹舱,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挂载能力,而四代机则能够外挂武器,具备更强的挂载能力,能够承担更为复杂的任务,包括空对地打击。
此外,四代机通常体量较大,如歼-16和俄罗斯的苏-35,它们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33吨左右。与体型较小的三代机相比,四代机拥有更大的改装潜力,能够更灵活地转化为不同的作战平台,例如歼-16D电子战机。五代机一般专注于空优任务,因此缺乏类似的改装需求。